VR及AR技術 助企業拓展大商機

各行各業如何能夠把握 AR 及 VR 技術開發藍海?

近年,隨著 Google glasses 及各式控制器或頭戴裝置湧現市場,令 VR (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)及 AR(Augmented Reality 擴展實境)技術變得炙手可熱。事實上,早於廿年前,醫生已在虛擬手術室練習人體解剖,是 VR 的最佳例子。至於 AR,就是在真實環境加入虛擬元素,例如在野外定向訓練中,以AR技術製造猛獸跑出來的假象,令效果更驚險有趣。究竟各行各業如何能夠把握這門技術開發藍海? 我們請來專家林曉鋒博士分享他的見解。

何謂 VR 及 AR 技術? VR 其實是透過電腦創造一個虛擬的 3D 世界,令人產生感官錯覺,投入其中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,過程中須配合不同控制器來進行動態偵測並作出反應。至於 AR,可理解為更深層次的體驗。它的原理主要透過輔助工具,例如具光學投影技術的 Google glasses 眼鏡、head-up display 頭上顯示器、甚至是特製隱形眼鏡等,利用配備的攝像鏡頭,將現實及虛擬世界融合一起,令你在現實環境看見虛擬的擴展空間。

從學術研究起步

獲選2015年十大傑出青年的本地科技創業家林曉鋒博士 (Alan),是香港數一數二的 VR 及 AR 技術先驅。師承孫漢秋教授的他,早於1999年已進行 VR 及 AR 的技術研究。他於香港中文大學報讀工程碩士課程時,已發明了虛擬鍵盤及滑鼠,凌空發出指令。後來,他在博士學位未畢業前更獲廠家投資,生產全球首批結合 VR 技術的遊戲機手掣。

大家還記得2014年在科學館舉行的《巨龍傳奇》展覽嗎?印象最深刻的一幕,是屏幕內的恐龍,跟隨參觀者的腳步移動,揭開互動展覽的新紀元。在餐飲業中,《小王子》主題餐廳 Meraviglia Bar e Ristorante,亦首度加入 AR 技術,讓顧客在屏幕前接受虛擬的小王子獻花,再由電腦自動拍照留念。事實上,VR 及 AR 並不新鮮,只是近年市場上愈來愈多硬件湧現,令它的應用層面更闊、滲透力更強。

零售業新機遇

「廿年前,VR 技術已用於培訓。例如讓醫護人員重複練習,熟習後才進行臨床解剖或手術,既可加強信心,亦可減少實驗樣本的損耗。」Alan 舉例,相關技術亦應用在所有人不願意做,或者做不到的工序,在虛擬實境中重複測試結果有何變數。以興建樓宇為例,可透過 VR 技術模擬移走一座山,然後嘗試不同建造方式的可行性。又例如「屏風樓」,建築師可以在虛擬實境中,測試暴雨及強風下,對樓宇以至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。

其實相關技術亦適用於教育層面,可以將看不見的物理現象清晰地展示出來,也可用於解說不同抽象例子。當然,遊戲及零售業務也是 VR 及 AR 技術的發揮舞台。前者不用多說,後者主要針對網上商店(當然亦可應用於實體店),讓消費者走入虛擬世界試穿、試用不同新出品,體驗另一種購物樂趣,潛在的消費力可能更大。

易學難精的 VR 及 AR 技術,開發資金其實豐儉尤人。簡單以登入代碼為例,除了最傳統的靜態 2D 代碼,還有動態 2D 代碼。近年更出現了具互動性的動態 3D 代碼,投入成本當然更高。然而,各行各業開發自家的 VR 或 AR 技術時,成功與否的關鍵,在於程式編寫內容、處理器速度及消費者的用後感受等。舉例說,如果消費者使用後出現眩暈或其他不適,相信難有吸引力。

帶動人流與生意額

「香港真正從事 VR 及 AR 技術的人其實不多,遠不及美國投放大量資源。」Alan 不諱言,除了美國,中國可能是下一個具發展潛質的板塊。如果各行各業可以把握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將炙手可熱的 VR 及 AR 技術應用在消費層面,例如在恆常的消費行為中加入新的體驗過程,令普羅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觸的話,潛力將會很大。

當然,誰能掌握機遇視乎誰願意在疲弱的經濟環境下投放額外資源,化危為機。以零售業為例,如從事時裝、皮鞋、皮具、珠寶首飾、智能產品、文儀用品、電子產品、家庭電器、甚至訂造傢俬的話,也可建議公司編寫自家的 VR 或 AR 應用程式,以吸引更多目標顧客,提升生意額。同樣地,建造業、私人教育機構、展覽會、私人畫廊及商場等,也可引入相關技術,令靜態活動變得互動有趣。未來,隨著電子控制產業(例如各式遙控器及手掣等)及網上遊戲產業的競爭愈加激烈,普羅市民對 VR 及 AR 技術的認知層面及接受程度亦會更高,達至雙贏局面。

(文章自, 2016年8月8日)